禾博电阻欢迎您!
接触电阻_热敏电阻_压敏电阻_光敏电阻-禾博电阻
客服热线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2-08-29 09:35    浏览量: 标签: 中的 诸葛亮 厚颜无耻 之人 王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为一介书生,手下的冤魂败将却不在少数。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气死了周瑜,吓跑了司马懿,更要命的还是骂死了王朗。

  要说「三国演义」中谁的下场最诡异,最蹊跷,最耸人听闻,王朗当之无愧。周瑜还要气三气,王朗只需一席话。

  小说书王朗出场是比较早的,第十五回中身为会稽郡太守的王朗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杠上了,无奈能力有限,哪是小霸王的对手?兵败做了俘虏,后辗转逃回北方,当起了曹操的爪牙。

  王朗在曹操手下是个十足的大反派,曹操一步步破坏规矩坐到魏公魏王,王朗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曹丕篡汉时,汉献帝泪流满面,王朗等人毫无怜悯之心,也无羞耻之意,硬生生的逼迫汉献帝写下了禅让诏书,摇身一变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大功臣。

  王朗从此在曹魏政权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三公高位,可谓是春风得意。

  后来随同大将军曹真与诸葛亮对峙,70 多岁的王朗须发皆白,硬要逞强劝降诸葛亮。无奈不但没有劝动诸葛亮,反被诸葛亮一席话骂得口喷鲜血从马上栽倒下来,就此殒命,这就是「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不是孙策的对手做过俘虏,卖身曹魏政权,摇唇鼓舌,大奸大恶,与诸葛亮对战,不自量力羞愧而死。

  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五个字,人生大赢家!

  在仕途上,王朗先由徐州刺史陶谦的举荐担任会稽太守,太守在两汉时期是两千石的高官,与九卿同位。兵败被孙策俘虏,孙策对其十分礼遇,但其不愿归降孙策。后应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返回中原。这段历史基本与小说中的一致,罗贯中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王朗在曹魏政权十分顺利,先后做过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要职,深得曹魏政权的信任。死后配享于曹操庙庭,生前生后一样风光。

  学术上,王朗也有极高的造诣,是东汉末年知名的经学专家,王朗和儿子王肃也是当世大儒。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在当时颇有名望,被尊为「王学」。

  司马炎篡位后尊奉王元姬为皇太后,王元姬为人平和,生活节俭,在后宫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死后被谥为「文明皇后」。

  从仕途,学问和子孙三方面来看,王朗堪称人生大赢家。他服务过东汉王朝,见证了曹魏王朝的兴起,他的外曾孙司马炎又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管是汉朝,曹魏还是西晋,王家都是有福之家。

  我们不必为王朗翻案,王郎历汉,吴,魏三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一地,都是个人选择,从结果来看,王朗似乎更好。

  前段时间,豹眼写作《老王家的那些事儿》,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也看到了王朗的一些介绍。借题主这个问题,就掰扯掰扯吧。

  演义中,王朗出场还是比较早的,在第十五回身为会稽太守的王朗就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杠上了,但由于能力所限,兵败做了孙策的俘虏。但王朗并没有投靠孙策,而是辗转逃回了北方,做起了曹操的部属。

  在老罗的笔下,曹操是一个十足的反派人物,曹操一步步破坏规矩坐上了魏公、魏王的宝座,王朗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因而,王朗也就成为了曹操手下死心塌地的爪牙。

  曹丕篡汉时,王朗等人逼迫汉献帝写下禅让诏书,摇身一变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大功臣。王朗从此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位列三公。

  与老罗塑造的其他一些人物不同,王朗的这个经历基本是依据历史史实而来,没有多少水分。

  不同之处在于对王朗这个人的历史评价,由于老罗的历史观使然,王朗也就成为了小丑一般的存在。

  为此,老罗还专门安排了一场戏,让王朗跟随大将军曹真与诸葛亮对峙,于是乎,诸葛亮就把王朗骂死了。

  这是大家熟悉的桥段,豹眼就不啰嗦了。而且对于老罗的历史观也不去评论,在此仅仅介绍一些历史上真实的王朗的有关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王朗是汉末三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其功过任由友友们自己去评说吧。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被举荐为孝廉也没有应命出仕。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王朗为茂才,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颇受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196年),王朗率军抵御孙策在江东的扩张,但被孙策擒获。王朗宁愿忍受被流放的困境,也不替孙策效力。

  后王朗接受曹操征辟,辗转数年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

  曹丕继承王位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曹丕称帝后,王朗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曹叡继位后,王朗代替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说起汉末三国时期的王司徒,有人习惯把王朗与东汉同为三公诛杀董卓的王允相区分,可见王朗在当时的影响力。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为成。

  王朗生年不详,但从其师从杨赐的一段经历,大致可以看出其年龄。

  杨赐(?-185年11月4日 ),字伯献(一作伯钦、子献)。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杨赐,也就是汉末大名鼎鼎杨修的祖父,于185年去世,王朗为其守丧辞官,大体推断王朗此时至少在二十岁之上,也就是王朗很可能在165年之前出生。

  王朗去世于228年,至少年寿六十以上,在那个时代,应该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没有史料记载王朗有追随曹真出征的经历,也就不存在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性。

  尽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恰恰是在228年,但并不说明王朗之死与诸葛亮有一毛钱的关系。

  王朗虽然在演义中被诸葛亮骂作“厚颜无耻之人”,但并不代表诸葛亮就这么认定王朗,也不足以说明王朗就是厚颜无耻之人。

  陈寿的《三国志》有《王朗传》,摘取部分情节在后,有兴趣的友友们可以看一看。

  三国志·王朗传: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郎为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郎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郎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治。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

  同样是王朗抗拒孙策而被孙策俘获,但从陈寿笔下看到的王朗,那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其中的屈直,友友们自己品味吧。

  王朗传: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口:\"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曹丕称帝后,下诏公卿,公卿举荐王朗为独行君子。但王朗没有接受而是举荐了杨彪,同时说自己有病不能就任。

  此事看出王朗在公卿中的威信以及让贤的品行,当然难免有报恩的情感在内,因为杨彪是杨赐的儿子,也就是杨修的父亲。

  为此,曹丕专门下诏既是称赞王朗也是在批评他。于是,王朗才起身出仕。

  从这里看,王朗说啥也算不上是一个“厚颜无耻之人”,就算不是“良禽择木而栖”,最起码也应该是各为其主吧。

  汉末三国时期,看重出身门第,而王朗的出身那也是杠杠的,不同一般。

  说起老王家,太原王、琅琊王那是名震天下,而王朗这一支也是十分了得。

  王朗,出自东海郡当路王氏。

  据《当路王氏宗谱序》记载:

  《史记·田单列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子,立为襄王。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攻破齐都临淄,听说齐国画邑(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乡)人王蠋,是一位贤人,就命环画邑三十里不许侵入。

  乐毅敬慕王蠋,重金礼请,并封万户之地。

  王蠋说:“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于是自缢而死。

  齐国众士民大夫无不感动而起,共奔莒州,跟随齐愍王,图谋复国。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这句名言,就是出自王蠋之口。

  王蠋不是别人,就是太子晋十六世孙秦朝大将军王翦的三叔父。

  王翦之孙王离被项羽俘杀之后,其儿子王元、王威分别开创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基业,王翦被尊为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共同始祖。

  当路王氏源出黄帝,脉承周姬,得姓于太子晋。 晋公之十八世孙沛邑王熙,为当路王氏开宗之祖。熙公,战国时齐国画邑王蠋之子。蠋乃齐之相国,燕破齐,乐毅备礼说蠋仕燕,蠋自尽捐国。其妻携子熙隐寓沛邑。秦初熙公任南阳郡尉,后其七世孙王尊相宅当路,当路王氏遂奉王熙为一世祖。熙公子陵,开汉之元勋,封安国侯,拜右丞相,迁太子太傅,为当路王氏开宗第一宰。 熙公第七世孙王尊,西汉成帝时官拜京兆尹。其时奸臣弄权,尊公毅然辞官,跨海登舟,游于东海,见东有大山(云台山)西有环海,雅景可观,赞曰:“此乃仙山宝地,后世必出人杰。”遂于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率家卜居东海(云台山),并于向阳处设宅立庄,命名当路。训导子孙“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尊公遂成当路王氏开基之祖。

  王蠋自尽捐国,其妻携带妻子王熙隐居沛邑,不断繁衍,遂成王氏二十一郡望之一的东海郡王氏。

  汉末三国时期的王朗就是出自这一支的王氏,可见其家族势力。

  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子肃嗣。初,文帝分朗户邑,封一子列侯,朗乞封兄子详。

  王朗去世后,其子王肃继承了爵位。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是当时知名的经学专家,皆为当时的大儒。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在当时颇有名望,被尊为《王学》。

  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的权臣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和司马攸,司马炎便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豹眼无意去为王朗以及曹氏、司马氏家族洗白,仅仅是介绍一些历史史实而已。孰是孰非,相信友友们自有评断。

  司马炎称帝后,王朗孙女王元姬被尊为皇太后。王元姬为人平和,生活俭朴,在后宫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死后被谥为“文明皇后”。

  司马氏政权的腐败是尽人皆知的,但这与王老太太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了,如果王元姬是吕太后、慈禧太后这样的强权人物,东晋的历史或许会重写。

  豹眼无意为任何人洗白,但从一些史料来看,王朗从哪方面来说,也称不上是“厚颜无耻之人”。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豹眼看来,那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人生选择而已。

  王朗拒绝孙策而跟随曹操,进而效力于司马氏家族,也是他一个人的人生选择。

  抛开历史观不说,就说人生选择,如果换作是你,你能够拒绝孙策而选择被流放吗?

  您能够为了汉献帝而招惹曹操吗?

  你能为了曹魏那些扶不起的幼主而得罪司马氏家族吗?

  你能放弃将来成为皇后之位的机会而拒绝司马氏的求婚吗?

  历史没有如果,但却可以以此反思,这才是读史的味道所在。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王朗剧照)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剧照)

  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

  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曹操剧照)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王朗王司徒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黑的最惨的几人之一。不但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还直接骂到坠马而亡。堂堂一国司徒,心胸如此狭窄,岂不怪哉?

  王朗和他的儿子王肃是汉魏时代著名的经学家。王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其子王肃综合今文和古文经学,把道家学说融合到儒学之中,形成“王学”,成为魏晋时期官学思想。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被陶谦举为茂才(三国群英传1中,黄巾之乱剧本,王朗在陶谦帐下),193年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到任后的王朗治理会稽有方,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

  196年,孙策席卷江东,兵发会稽。演义中,王朗还和孙策大将太史慈单挑数回合不分胜负(没错,就是日后的王司徒)。历史中,王朗被孙策击败,孙策曾劝说王朗投降,但被拒绝。后被曹操征召,王朗几经辗转,历时数年,到达了中原地区。投靠曹操后,王朗主要负责司法工作,主张从轻判罚。

  曹操死后,王朗大力拥护曹丕篡汉。魏国建立后,王朗被任命为司空。曹睿继位后,王朗被任命为司徒,位及三公,威望极高。被任命为司徒,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和诸葛亮打过照面。而是给诸葛亮写过一封劝降信,但被诸葛亮严正驳斥,也并无说王司徒“厚颜无耻”。

  王肃是曹魏重臣,也是司马氏的亲信。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所以,王肃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姥爷,王朗是司马炎的姥姥爷,这关系,不一般吧。

  学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在讲到西晋士族腐化攀比风气的时候,提到过几个典型人物,一个是王恺,一个是石崇,这两人相互斗富,穷奢极欲。这个王恺是王肃的儿子,石崇是石苞的儿子。

  所以,王朗这家族可是魏晋时期真正的“贵族”,是皇亲国戚。当然,说王朗“厚颜无耻”不甚恰当,但说王朗的孙子、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厚颜无耻”倒是十分贴切。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骂王朗这段剧情,应该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这番话,活活气死于阵前,沦为笑柄。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其实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真实的王朗,其实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家,死后以文臣之身封侯,还得以配享庙庭。更为有趣的是,他孙女后来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本名王严,师从东汉太尉杨赐。杨赐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时期被曹操干掉的那个杨修,就是他的亲孙子。在杨赐的门下,王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业有成,之后被拜为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还曾特意为了给杨赐守孝,辞官不做,一时称为美谈。

  从这件事也看得出来,王朗是个人品相当不错的人。为了给老师守孝,放弃自己的官位,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王朗出生在一个太平世道的话,凭借自己的学问,应该会很容易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他恰好遇上了一个乱的不能更乱的时代。

  杨赐去世于公元185年,同一年,王朗辞官不做,去给杨赐守孝。在杨赐去世的一年之前,东汉刚刚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在杨赐去世四年之后,汉灵帝病逝,同年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

  等到王朗给杨赐守孝结束,重新可以做官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了。

  不过,因为王朗的才学,确实极为出色。在给杨赐守孝结束之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荐其为茂才,先是被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期间,治政贤明,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的爱戴,并不能让王朗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这几年,恰好是董卓身死之后,北方群雄纷纷独立,争相扩大自己地盘的这段时间。

  四年之后,已经横扫江东之地的孙策,率军进攻会稽郡。面对孙策的到来,王朗虽然也曾尽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最终,王朗被孙策所擒获。

  对于王朗,孙策是很欣赏的,很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曾多次让人去劝说王朗投降。奈何王朗是个喜欢坚持自我的读书人,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报效于皇帝,自然不愿为孙策效力。最后没办法,孙策既不能招揽他,也不能直接杀了他,落得一个擅杀人才的骂名,所以就只能将王朗给流放了。

  在被流放的这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日子过得很惨,但却依然坚守心中的道义,收容亲友旧属。

  王朗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绝世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

  就这样,王朗被流放几年之后,随着孙策被刺杀,江东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当中。恰好此时,曹操刚刚打赢了官渡之战,成为北方的新一代霸主。曹操早已听说王朗的贤名,于是便派人秘密前往江东,去征召王朗。

  面对曹操的征召,王朗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下来。或许在当时的王朗眼里,此时的曹操,是拥护汉献帝的大忠臣,所以才甘愿为曹操效力。不过,虽然王朗答应了曹操的征召,但怎么去也是个问题。当时江东虽然混乱,但孙家肯定不可能允许王朗这种人才随便外流,跑到曹操那边去做官。

  就这样,王朗接下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终于离开江东,辗转来到许都。

  到了许都之后,曹操对于王朗的到来,十分重视。直接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

  此后的十几年里,王朗历任少府、奉常、大理,主抓刑狱方面的工作。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上位后,将王朗升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曹丕称帝后,改封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王朗升任为司徒,改封为兰陵侯。次年,王朗病逝,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至于王朗为何会留下被诸葛亮‘骂死’的笑话,这恐怕就要归咎于演义小说的杜撰了。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倒是确实对得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王朗去世这一年。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王朗随军出征的记载,所以王朗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骂死’于阵前了。

  王朗死后,又过了三年,他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嫁给司马昭之后,王元姬陆续生下了司马炎、司马攸、司马兆等数子。晋国开国后,王元姬被尊为太后,四年之后病逝,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

  从当时双方的家世来看,这桩婚事倒也相配。但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司马家就反手干掉了曹家,开创了晋朝呢?

  王朗的一生,早年颇为曲折,但晚年则相对顺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朗算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之一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阵前这件事,其实只是后世演义小说的杜撰而已。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

  《三国演义》作为文艺作品,最核心的要旨便是突出刘备阵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神化”诸葛亮“智慧之神”形象的众多虚构情节中的一例。

  关于这段精彩的骂战,相关材料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一言以蔽之,就是诸葛亮在两军阵前,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将王朗活活气死。

  经《三国演义》“骂战”的刻画,不仅诸葛亮的绝世口才跃然纸上,王朗平庸、无耻、胆怯、尸位素餐的形象也被精彩地呈现出来。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王朗,原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人。他早年师从东汉太尉杨赐,后被陶谦举为茂才。陶谦担任徐州牧后,王朗也被东汉朝廷任命为会稽太守。他在任上四年励精图治,受到所辖地百姓的爱戴。

  公元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不采纳自己的幕僚虞翻(虞翻后来成为孙吴重臣)躲避的建议,决意坚守,并多次击退孙策的进攻。然而最终兵败,投降孙策,但并不为孙策效命。

  后来,王朗接受了东汉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多年到达许昌,先后担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职,以谏言宽政、善理政务、治狱宽仁而闻名。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谥号“成”。

  王朗是曹魏重臣,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与钟繇、华歆并称曹魏三公;同时,王朗还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儒学家,他对儒学经典的解释注解,并后人称为“王学”。

  王朗德才兼备,史书中有不少关于他为人宽厚好贤的故事。时人对王朗的品德、才华评价也都很高,例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王朗“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曹丕称他和华歆、钟繇“一代之伟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是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的生母。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治世之能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王朗。

  魏文帝曹丕曾言:“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他对王朗的评价颇高,赞誉有加。

  能得一代英主曹丕如此评价,被赞“一代伟人”,王朗的能力毋庸置疑。

  在历史上,王朗可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不堪,什么厚颜无耻,什么断脊之犬,这都是不存在的,他在曹魏,乃至后世的风评甚好,王沈赞:“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陈寿赞:“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王朗这一生,不客气地说就是天选之子的一生,没有经历多少波折,是顺风顺水。

  王朗早年拜入太尉杨赐的门下,杨赐背景雄厚,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是东汉末年朝堂最举重若轻的一股世家势力。因此,自王朗拜杨赐为师的那刻起,借着杨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的仕途就注定不会有多少坎坷。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拜入杨赐门下没多久,王朗就被朝廷拜为郎中(负责守卫宫殿,侍奉皇帝左右,待过一段时间后,中央或地方官出现缺额,则由郎官补缺)。后来杨赐去世,王朗因需要服丧,短暂辞官,暂时错过了补缺。

  然而,杨赐的去世,并未影响到王朗的仕途。服丧期满后,王朗就被地方大佬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徐州刺史高级佐官之一,负责徐州诸曹文书的管理),成为徐州地方高官。

  193年,王朗建议陶谦派遣使者入京参拜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汉献帝,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其谏言。汉献帝接到以陶谦为首的徐州官员的效忠奏章后,大为振奋,遂下诏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自服丧期满,短短数年,王朗就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一郡太守,成为封疆大吏,不得不说王朗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啦!

  当然,王朗的能力也的确是配得上朝廷对他的重用。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政绩卓越,深受会稽百姓的爱戴。且自始至终都忠于朝廷,纵使汉室颓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纷纷流露出割据自立的野心,王朗也未曾想过要自立。

  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这时会稽功曹虞翻建议王朗赶紧弃城逃跑,可王朗却是坚持不允,他认为自己是朝廷派来治理会稽的主官,有义务也必须保护会稽,不能让朝廷和会稽百姓失望。

  于是,王朗毅然决定与孙策交战,在固陵列阵抵御孙策军。期间王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数次击退孙策军的猛烈进攻,孙策是被王朗搞得焦头烂额的。后来,还是在孙静阴谋诡计下,孙策才打败王朗。

  王朗被打败后,就被孙策俘虏。对于王朗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才,孙策自然不会放过,为了让他归顺,孙策派重臣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可是纵使孙策如何的威逼利诱,王朗坚决不肯投降。

  孙策见王朗不降,虽然很是愤怒,可惜才的他也并未立刻杀他,而是想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去换得王朗的效忠,所以只是将他流放。

  流放期间,王朗还经常多行义举,经常用自己的钱去收容体恤亲友旧属。

  主政会稽,受到百姓的爱戴;阻挡孙策,数次击退孙策军;流放期间,多行义举。这一件件,一桩桩,可以看出王朗不但能力强悍,且品德也很好,绝对当得起“治世能臣”四字。

  王朗强悍的能力和优良的品德,就注定他不会被埋没,纵使短暂蒙尘,终有发光的一天。这不,曹操执掌东汉朝廷时,就想到了王朗,以朝廷名义征召他入朝为官。

  王朗见朝廷征召,忠于朝廷的他自然不会拒绝,一接到诏书,便想尽办法前往许都,继续为朝廷效力。因战乱四起而道路不通,王朗辗转数年才到任。到许都后,王朗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213年,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在此期间,王朗在治狱方面和钟繇并称,他“务在宽恕,罪疑从轻”,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从王朗对刑狱方面的态度来看,可以看得出,王朗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

  220年,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又进封乐平乡侯。

  任御史大夫时,王朗恪守本分,一心为民,多次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代魏后,王朗继续为魏国效力,并继续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立曹丕、曹叡二帝,官至司徒、兰陵侯。

  仕曹魏时,王朗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为民,多次劝谏曹魏皇帝不要做那些劳民伤财,不利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魏文帝曹丕,他曾经常出外游猎,且常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知道后,就上疏劝谏,让曹丕以社稷为重,不要贪图玩乐,曹丕听后,便不再半夜回宫;魏明帝曹叡,他登基后意欲大肆营造宫室,扩大宫殿,王朗知道后,就再次上谏希望曹叡能停止营造宫室,不要劳民伤财。

  王朗多次为国家为百姓,不惜冒着得罪曹魏皇帝的风险,也要劝谏他们。可以看出,王朗的确是治世能臣,绝对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无耻和不堪。

  历史上的王朗还真被诸葛亮批过,人家王朗没那么脆弱,诸葛亮也没那么豪横!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写过《出师表》,不过这个《出师表》一般被称为《前出师表》。诸葛亮致力于国家统一,仅仅是祁山就出了六回。后来,诸葛亮又写了《后出师表》。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把王朗形容成一个本本主义的书呆子,顺便还捎带上了刘繇。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后出师表》

  诸葛亮抨击道:老刘、老王都是周郡的一把手,谈论守境安民滔滔不绝,诗文子曰引经据典,搞得大家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他俩都是键盘侠口炮,面对小霸王孙策,今天不打,明天又不战,导致孙策称雄于江东,实在搞不懂。

  诸葛亮虽然没有痛批王朗,但他说特别不能理解王朗、刘繇光说不干,卖弄文采可就冤枉老王和老刘了。这诸葛亮不是道听途说,就是恶意黑人。历史的王朗可不是一般人哦。

  王朗原名王严表字景先,他和诸葛亮一样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生年不详。根据其子王肃生于195年,推出王朗和孙策年龄相仿,比诸葛亮大几岁。孙策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之所以如此推理是因为王朗有子女三人,长女夭折,长子王肃次子不详。

  王朗可不简单,他的老师是杨赐,杨赐是太尉,确切地说是太尉三代。杨赐的父亲是太尉,杨赐父亲的父亲也是太尉。杨赐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孔子杨震,您还记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吗?就是那个杨震!王朗的孙女(王肃的女儿)更厉害,是司马昭的原配夫人,生有五子,长子就是晋朝开国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原配是王肃的长女,王肃的老师是宋忠,宋忠与郑玄齐名。王朗的前手下,后来效力于孙策的虞翻就评价北海郑玄南阳宋忠两人不简单。

  尽管史书没有记载王朗的父亲,但他能拜太尉为老师,那说明王朗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诗书礼仪之家,最起码跟杨赐关系很好。小姐姐讲史推测王朗有可能是王翦的后代,王朗少年时都是那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勤奋”的才俊,其言行是封建社会卿大夫的典范。

  他学习好,文采斐然,著述颇丰,有文集三十卷,尤其是注解的周易,成为魏晋周易的最终和最优解释版,并纳入国家取才的考试之中。司马炎从晋王升级为晋帝之后,王朗和他儿子王肃的注疏更是推向了高峰,一度称之为“王学”。

  他会打仗却不爱打仗,前面我们曾提到诸葛亮说,刘繇、王朗卖弄文才而对孙策的挑衅是忍忍忍。您知道孙策有小霸王之称,几乎可以称之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可。他打刘肥的后人扬州牧刘繇轻而易举,后来还收了太史慈;可就是这个小霸王孙策,打会稽的时候屡攻不下,而当时会稽的太守就是王朗。这让小霸王一筹莫展,姜是老的辣,孙小霸王他叔孙静(字幼台),为孙策献了一计,才让孙策如愿地拿下了会稽。幼台的计策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假装攻城,而使重兵攻击其后方才赢。王朗懂兵,但后来王朗反对急匆匆对吴、蜀用兵,其理由很简单,不打没把握之战。

  此外,王朗还懂经济、懂法律,在法律上主张宽仁,疑罪从轻,是难得的好“法官”。三曹除曹操没评价他外,曹丕、曹植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评价最高的还是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曹丕说: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三国志钟繇传》说平阳乡侯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是伟人,并且后来人都很难赶上。

  王朗算是被《三国演义》黑惨了,都说读书人最看重脸面,而王朗堂堂经学大家,一代儒宗,却被诸葛亮一顿臭骂,最终怒火攻心,坠马而亡。

  而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唐国强那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让王朗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诸葛亮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桥段仅仅只是小说杜撰,正史中根本就没这回事儿,人家王司徒根本就没和诸葛亮在阵前打过嘴仗。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那更是无稽之谈。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这么安排王朗,主要是因为书中“尊刘贬曹”的这么一个主观倾向。

  王朗乃曹魏重臣,位列三公,自然就是反派一方。而且王朗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小,以文才经论著称。《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

  “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正所谓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诸葛亮作为小说中超级嘴炮,骂死一个普通人算不得什么,只有王朗这种级别的才能当他的对手。

  历史上的王朗其实人挺不错的,德才兼备,尊师重道,爱护百姓。

  王朗是太尉杨赐的学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赐死后,王朗不惜弃官为老师服丧。

  后来,王朗被汉献帝任命为会稽太守。王朗在任期间,爱护百姓,好施仁政,所以王朗颇受爱戴。在江东那一块,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众所周知,江东乃是孙家的地牌儿,所以王朗在那里待不长。

  当初小霸王孙策率军横扫江东,所向披靡,许多人都被孙策吓破了胆。比如豫章太守华歆根本就没打,直接投降。而身为会稽太守的王朗,自觉身负皇恩,有为朝廷守土的责任,于是孤军迎战孙策。要知道当时孙策已经拿下大半江东,声势浩大。王朗则是孤军奋战,劣势巨大,但是王朗依旧坚持抵抗。

  孙策击败王朗之后,看重王朗的名气,想召他当账下做事。但是王朗没答应,毕竟自己乃是汉献帝亲封的太守,没能给朝廷守住城池已经是失职,怎可还为军阀效力。况且之前孙策可没跟他客气,从会稽出来,一路上穷追不舍,最后自己都出海逃亡了,孙策依然没有放过他。走投无路之下,王朗这才投的降。所以,对于孙策这个人,王朗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更不要说为他效力了。

  因为被孙策打破了产,自己又不愿为孙策效力,所以王朗过了一段苦日子。不过,这期间,王朗依旧不忘帮助亲旧,这人品绝对是没的说了。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来,曹操征召王朗,王朗便去了许都做官,并由此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一员。那么肯定有人会说,同样是军阀,王朗因为忠于汉室而不为孙策效力,怎么为曹操效力就可以了。事实上,孙策和曹操不一样,当时的孙策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名不正言不顺。

  而曹操的手上可是有着汉献帝这张王牌,他征召王朗用的乃是汉献帝的名义。换句话讲,在当时为曹操做事儿,其实就是在为朝廷做事。所以,王朗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至于后面曹丕称帝,立魏代汉,那同样也是汉献帝禅让而来的,法理上算是汉朝的延续,属于天下正统之所在。王朗为曹丕效力,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相对而言,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则更像是一个非正统的割据政权。站在王朗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才是所谓的乱臣贼子。

  正是这个原因,王朗曾和华歆、陈群他们,多次写信规劝一些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从而惹上了诸葛亮,被诸葛亮以一篇《正议》回怼。这应该就是《三国演义》关于“武乡侯骂死王司徒”这一桥段的历史原型。但这种劝降蜀汉,只是各为其主,并无不妥之处。所以,王朗并不是什么贰臣,他的忠义人品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王朗在曹魏当官,做得都是于民有利的好事儿,是一个好官。和当初在会稽当太守时一样,王朗在曹魏同样是致力于体恤民生。他曾多次进言,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祖述尧舜之际,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所以,单从做官来讲,王朗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总结来讲,历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谓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俭节约,乐善好施,不仅能严于律己,还能帮助他人,人品高尚。无论做官还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当世之典范。

  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

  然而,这样一个德行高尚的历史人物,却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实在是有些悲哀。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面对曹真大军,魏军首先出场的不是什么武将,而是文官司徒王朗,王朗来到阵前与诸葛亮有一番对话,王朗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时势原因劝诸葛亮归降曹魏,结果被诸葛亮一通大骂。

  诸葛亮以“身为汉臣当忠于汉室”为由驳斥了王朗,大骂王朗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并说道你今天就要命丧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两汉二十四帝?结果诸葛亮这一骂之下,就把老司徒王朗给骂得气满胸腔,撞死于马下,在战场上把人给骂死了,三国演义中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诸葛亮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王朗给人的形象就是一个迂腐老儒的形象,而且胆子特别小的那种,都能被人骂死,这能力也强不到哪里去,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那么就拿王朗与诸葛亮两人做一个全方位的对比,来了解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出身

  王朗和诸葛亮都是山东临沂人,算起来都是老乡,可以用家乡话对话的,王朗是临沂市郯城人,诸葛亮是临沂市沂南县人,两地相距不过100公里左右,王朗出身士家大族,自幼熟读经书,是弘农杨氏的族长杨赐的弟子,杨赐是杨修的爷爷,杨彪的父亲,因为其家族优越的条件,再加上王朗的勤奋,所以王朗能够通晓经书,并顺利进入仕途。

  王朗

  诸葛亮出身没落官宦世家,虽然祖上历代有人做官,但到了诸葛亮父亲这一代时,父母早逝,因为从小父母双亡,诸葛亮没有条件拜师读书,他这一身才能都是靠自学与云游四方而得来的,诸葛亮8岁的时候就因为躲避战乱随叔父离开家乡,之后到荆州投靠刘表,16岁叔父去世,诸葛亮就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从出身看,王朗出身名门,诸葛亮出身没落,与刘备有点像,王朗的出身好于诸葛亮。

  二、经历

  王朗因为是杨赐的弟子,所以很容易受到推荐进入官场,杨赐在汉灵帝时期任尚书令、廷尉、司空的高官,所以他的弟子王朗先被拜为郎中,再任菑丘县长,之后杨赐去世,王朗作为门生为其戴孝,后来被徐州刺史陶谦征辟为治中从事,因为劝陶谦支持汉献帝而官至会稽太守。

  诸葛亮与王朗

  王朗在会稽太守的任上被孙策击败,后投降孙策,后来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王朗,任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王朗从事效忠曹魏,曹操去世后,王朗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改封为司空,曹睿朝代,王朗被任命为三分之一司徒,封兰陵侯。

  诸葛亮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开始辅佐刘备打天下,从赤壁之战开始,到刘备建立蜀汉,诸葛亮的主要作用是为刘备镇守后方,提供足兵足粮,诸葛亮最早是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随后升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辅政大臣,并掌握蜀汉朝政大权。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王朗像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出身好,有名师,很快进入仕途,随后因为才能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三公之一,而诸葛亮更像一个自学成才而没有文凭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中有点知名度,然后依靠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王朗与曹真

  三、地位

  王朗在魏国的地位与钟繇和华歆相当,位居三公之一,并且还配享曹操的太庙,后来还因为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和齐献王司马攸的生母,所以王朗一族在西晋时期非常尊享,地位也很高。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人能比,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手握军政大权,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为其立庙,作为臣子有庙,在三国是唯一一人,并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都在蜀汉灭亡之前的最后一战战死沙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享有崇高威望,这不是王朗能比的。

  王朗被骂

  四、才能

  王朗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经学,所谓的经学就是指儒家经典,经学发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东汉最有名的古文经学家是郑玄,郑玄作为经学的一种学说,在当时堪称教材,而王朗也是当时与郑玄齐名的经学家,王朗与其子王肃的经学自成一家,在魏晋时期比较流行,尤其是在西晋,一度压过了郑玄的经学。

  并且王朗一生三十卷文集作品流行,主要是对儒家经典作的注解,也就是根据流传的儒家经典条文作出当时的解释,古文是很难懂的,如果没有这些注解,一般人很难看懂,王朗就有这样的能力给儒学作注,比如王朗所作的《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等都流传于当时。

  诸葛亮

  王朗的主要才能就是在经学,其他方面暂时没有特别建树,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在经学方面没有造诣,但是在战略、治国、内政、治军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诸葛亮能制定一个政权的发展战略,比如隆中对,还能写出千古奇文《出师表》,同时也能写出教育儿子的《诫子书》,并且还有《便宜十六策》的军事著作流传于世,同时诸葛亮还是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军事家,而王朗最多只能算经学家。

  王朗是一个偏科生,其在经学方面的造诣是诸葛亮不能比的,但诸葛亮在战略、治国、内政、治军方面也是王朗不能比的,这是两人不同的地方。

  总体来说,王朗在曹魏只能算得上朝廷重臣,三公之一,而诸葛亮在蜀汉却算得上社稷之臣,丞相之才,两人地位相差较多,但是曹魏人才济济,王朗也算不错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王朗,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能被骂死的迂腐老臣。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公司地址:

禾博电阻提供接触电阻、热敏电阻、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等,并分享电阻的行业动态、市场分析、技术资料、方案应用等信息,给电阻产品行业的朋友提供帮助。 目前公司共划分为:财务部、行政企划部、技术部、市场部四个部门...

Copyright © 禾博电阻 版权所有